广州社会力量强强联合,助街头露宿者回归社会
对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资派发,而是社会多方协同伸把手,牵手成网助其回归社会。
发起关爱帮扶行动一年又一年,将广州大街小巷走了一遍又一遍……无论是“最美破烂王”尚丙辉及其志愿服务队,还是长期关注露宿者的暖加公益,他们一直期待多方联动,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近日,社会多方期待的联动实现了。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暖加公益促进会、广州市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联动机制,致力于推动实现“健全一个机制、建立一个平台、组建一支队伍、规范一套制度、构建一个网络、打造一个品牌”工作目标。
瓶颈
携手赋能,他们才有更多可能性
几乎每个夜晚,广州都有一群爱心的市民向露宿者传递这个城市的温暖和正能量,同时也通过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露宿者的无奈。七十多岁的冬青姨几乎每个周末风雨不改来找她的街头朋友,坐在老朋友那铺地上的席子教起唱歌,给他们过生日。
与此同时,也有志愿者走街串巷,为露宿街头的朋友送饭送衣服,或协助寻找亲人和工作,有的倡导卫生理念。不过,有时,帮扶街头露宿者的理念与方法不尽相同,有时也带来了不少重合和浪费。如今每周,成百上千名志愿者穿梭在城市街道角落为街友送温暖。有机构负责人指出,如何高效利用所有人分享的资源成了帮扶街友的一大瓶颈。
冬青姨透露,“有的队伍单纯派物资,又派得太奢侈,纵坏了大家。”有时,露宿者看到志愿者居高临下递来物资,也觉得不适。此前,记者观察发现,虽然各个团队彼此有简单交流,但基本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有不少人曾反映,“之前跟了一个多月,发现街友接受第一份爱心餐时,吃得狼吞虎咽,那叫一个香;而另一个机构派发第二份时就显得有些多余……”这在物资派发环节问题尤显。
此外,在政府购买项目的大环境下,各个机构间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又如何避免同一件事情重复做;以及如何让新机构避免单纯物资派发的误区……不少机构为此在进一步倡导协作。
改变
强强联合,4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联动机制
改变正在发生。
7月,广州市民政局出台了《广州市民政局关于促进社会力量规范参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以政府救助为主,统筹社会资源和力量,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有序衔接,优势互补,进一步强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工作导向。
在《意见》发布不久后,广州正式启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联动机制。40多家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参与联动机制,相关方还发布了《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联动机制工作指引》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规范》。
相关负责人认为,依托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创新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联动机制,旨在补齐当前参与救助服务的社会力量相对分散、提供服务不够规范、与政府工作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等短板,发挥联动机制的引擎带动和平台聚合效应,有效发动社会力量规范参与救助服务工作,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合力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摆脱困境,回归家庭,充分彰显社会公平、和谐。
而联动机制总召集人、广州市尚丙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尚丙辉曾接受采访表示,“我们最终是希望通过点点滴滴地引导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和家庭。如何高效地利用所有人分享的资源,应该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行动
组建800人队伍,打造救助服务品牌
记者了解到,联动机制致力于推动实现“健全一个机制、建立一个平台、组建一支队伍、规范一套制度、构建一个网络、打造一个品牌”工作目标,包括:
健全救助服务机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渠道,搭建参与平台,定期总结交流服务经验,研判工作形势,制定服务方案;
建立救助服务平台,依托广州市救助管理信息系统APP、广州公益“时间银行”APP,建立参与服务平台,设置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数据中心、服务中心、资源中心、寻亲服务、危机介入、就业帮扶、返乡安置、源头治理、志愿服务、救助宣传等板块,并纳入广州市民政局民生兜底保障“六张网”,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组建救助服务队伍,招募专业律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等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组建一支不少于80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运用社区、小组、个案等专业手法,开展巡查劝导、寻亲服务、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就业指引等志愿服务;
规范救助服务制度,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联动机制相关制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能力建设;
构建救助服务网络,建立市、区、镇(街)、村(居)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四级网络,成立市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调度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各类社会力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助服务网络;
打造救助服务品牌,总结提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好经验、好做法,着力培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先进典型,弘扬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精神,促进社会成员团结友爱,打造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品牌,形成品牌引领示范效应。
广州市民政局作为指导单位,对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寄予厚望,该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州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先后开展近20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覆盖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和市区重点街区街面,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救助服务。此次推动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联动机制,推进救助管理服务与社会力量共治深度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是广州民政在社会救助管理服务领域又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实践,体现了广州民政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的实干精神,彰显了助力广州实现“四个出新出彩”、“老城市新活力”的新担当、新作为。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 通讯员 廖培金
图: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